當馬松、米羅遇見董其昌,當蓬皮杜對話上博館藏 當前時訊
1941年,超現實主義畫家安德烈·馬松(André Masson)在波士頓美術館看到了傳統中國畫作品,由此他堅定將自己從西方的話題與視角中解放出來,在“留白”的空間體驗中探索繪畫的本質。
澎湃新聞獲悉,2023年4月29日,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將推出年度特展“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安德烈·馬松、胡安·米羅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與他們所欽慕的中國傳統繪畫在展覽中對話。
安德烈·馬松,《遭雷擊的樹》,1945年,炭條、墨水和粉彩繪于綠色紙上,60.8×45.5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明 董其昌 《燕吳八景圖》冊 絹本 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展期:2023.4.29-6.12)
作為2023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頭戲之一,“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展覽由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迪迪?!W廷格(Didier Ottinger)和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代收藏部策展人瑪麗·薩雷(Marie Sarré)聯合策展。
展覽將溯源此前未曾被充分討論過的超現實主義與東方文化的關系,借由胡安·米羅、安德烈·馬松、趙無極等諸多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大師的作品,著重展現這一藝術流派的抽象特性,另辟維度審視超現實主義,引領觀眾步入追尋20世紀人類思想文明軌跡的精神之旅。
胡安·米羅,《繪畫》,1927年4月–1927年5月中旬,布面油畫,116×89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來自法國蓬皮杜中心的諸多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大家的繪畫與上海博物館館藏董其昌、八大山人、惲壽平、龔賢等明清畫家作品開啟東西方美學對話。
“馬松對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中國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到了自己喜歡的藝術家。我們從他的作品和研究中了解到哪些藝術家對他很重要。我們熱切地希望馬松和米羅作品與中國畫名家一起展出?!闭褂[策展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清 龔賢 《山水圖》冊 紙本 水墨 上海博物館藏(展期:2023.7.10-9.24)
“書畫同源”,淵源超現實主義與東方
在西方藝術史上,鮮有繪畫藝術運動像超現實主義一樣,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建立起真正的美學對話。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在巴黎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將“超現實主義”定義為“一種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人們試圖用言語、書寫,或其它各種方式來表現出思想真實的運作”。這標志著一場不受理性約束、全面革新的文學與藝術運動的開始。超現實主義運動在歐洲大范圍興起之后,又在全世界蔓延開來,并經久不衰,直到1960年代才從藝術舞臺上逐漸淡出。
安德烈·馬松,《鄉下人》,1927年,布面油畫與沙粒,80.5×64.5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親歷者,超現實主義詩人和畫家們試圖在這場西方無法阻止自身價值崩塌的災難之外另尋一種精神世界,并很快把關注的視線投向亞洲。他們在東方文化中發現了一個繪畫與詩歌密不可分的世界。東方的文明,特別是古代文人畫家所倡導的“書畫同源”,深刻影響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安德烈·布勒東和菲利普·蘇波在《磁場》(1919)一書中運用了“自動書寫”的原理,藝術家安德烈·馬松繼而借鑒中國書法靈動迅捷的特點,創作了第一批“自動繪畫”。而超現實主義代表藝術家胡安·米羅則在其創作中尋求繪畫與詩歌的融合。
胡安·米羅,長卷,1953年,布面油畫,57×500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20世紀50年代,超現實主義將其價值觀轉變為接近抽象風格的前衛藝術,朱迪特·賴格爾(Judit Reigl)、西蒙·韓泰(Simon Hanta?)、克里斯蒂安·多特雷蒙(Christian Dotremont)、讓·德戈特克斯(Jean Dogottex)等畫家更對早期書法精神進行了更新迭代。
克里斯蒂安·多特雷蒙,《小雪輕舞的粗糙地源》, 1973年,宣紙水墨,55.3×74.6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傅山 《草書七絕詩》屏 綾本 上海博物館藏 (展期:2023.4.29-7.10)
蓬皮杜中心與上海博物館聯手,以作品展開東西方對話
“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從蓬皮杜中心與上海博物館的館藏中甄選作品,力圖打開一個認識西方藝術史上超現實主義的全新視角,深入其與亞洲之間有待進一步探索的關聯與互動,從而抵達貫通東西方繪畫藝術的本源。
胡安·米羅,《藍天上的人與鳥之舞;火花》,1968年5月25日,布面油畫,173.6×291.6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展覽將通過十個章節的近百件作品,悉數包括:日本繪畫和東方哲學對西班牙畫家胡安·米羅多年創作的影響,法國畫家安德烈·馬松受中國繪畫與神秘主義影響從而將繪畫與書法融合的實踐,匈牙利畫家西蒙·韓泰和朱迪特·賴格爾在超現實主義與抽象繪畫之間的探索,法國畫家讓·德戈特克斯創作對禪學思想的吸收,以及比利時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多特雷蒙的“語素文字”等等。
趙無極,《18.10.59 - 15.02.60》,1959年 – 1960年,布面油畫,200×162.5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亨利·米肖,《水墨畫》,1959年,紙上水墨,71.2×104.3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大批超現實主義流派的繪畫和影像作品將出現在展覽上,其中包括蓬皮杜中心12000件收藏中的“鎮館之寶”,胡安·米羅的《星座》系列等。而上海博物館的數件書畫珍品,更為展覽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不乏梁楷(傳)《布袋和尚圖》卷、董其昌《燕吳八景圖》冊、八大山人《果熟來禽圖》頁、虛谷《蘆塘雨意圖》頁、惲壽平《山水花卉圖》冊等傳世之作。這些中國古代書畫珍品與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杰作同置一室,于全展期內逐批呈現,開啟了一場東西方藝術的對話,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體驗現代西方藝術史與中國文化關系的機會。
八大山人 《果熟來禽圖》頁 紙本 水墨 上海博物館藏(展期:2023.6.12-9.24)
據悉,“本源之畫——超現實主義與東方”是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呈現的又一場跨文化雙向交流大展。該展覽繼“抽象藝術先驅:康定斯基”后,再度聯手上海博物館,深入東西方文明的深層聯系和精神內核,是在國際策展領域亦屬不多見的實踐,為跨文化、跨國界、跨館際的交流與合作開啟了全新的視界。
讓·德戈特克斯,風生,1961年3月28日,布面丙烯,233.6 × 189.2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清 龔賢 《山水圖》冊 紙本 水墨 上海博物館藏(展期:2023.4.28-7.10)
展覽期間,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們將赴西岸美術館開展多場主題分享會。未來,上海博物館與西岸美術館將基于各自優勢和本地資源,攜手展開更多層面的合作,促進古今文明、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
皮埃爾·阿萊欽斯基,墨的國度,1959年,水墨與蛋彩繪于用帆布裱的紙上,152×240厘米 ?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作為首個系統開展國際合作的美術館機構,西岸美術館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的策劃與呈現上一直在探索中外文化對話交流的新模式,致力于“讓中國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
展覽將持續至9月24日。
關鍵詞:
相關新聞